曾痛斥美国,如今嫁给美国人: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十八年
《哈佛女孩刘亦婷》曾经风靡全中国,那个成都外国语大学的叫刘亦婷的小姑娘,以全额奖学金被哈佛大学录取。那时候,刘亦婷上了中国的《对话》节目,成为了人们口中“好学生”的代表,人们畅想着刘亦婷能够成为国之栋梁,而那时留着长发辍学的“坏学生”韩寒是偏离正轨的中二青年。而18年以后,所有的事情斗变了。当年痛斥美国的刘亦婷泯然众人,选择了拿绿卡,嫁给了美国人,韩寒则成为了知名作家和导演,是年轻一代最有良心的公知代表。
当年的刘亦婷
说实在的,刘亦婷母亲的那本书把她女儿推上了风口浪尖,在那个美国名校还不是那么容易上的年代,哈佛女孩变成了父母口中的龙凤,成为了老师鼓吹的偶像。那本书,在现在的视角看来,就是一本简单地鼓吹教育成功学的偶像。一名失去底线,为了得到教育机会不择手段最后成功的励志故事。
这本书饱受争议
当这本书火了以后,很多书中的情节被不少父母无脑模仿,给很多青少年造成了心理阴影。孩子的文具是不能有颜色的,因为分散学习注意力。让孩子捏住冰块30分钟,美名曰锻炼意志力,当然这个行为在美国属于虐童。而这些行为,似乎只是为了迎合卖书的成功学。而如今,刘亦婷只剩下了吃当年爱国的老本。哈佛毕业后,辗转了几家公司后最后还是选择拿着美国的绿卡,赚着中国人的钱。
在那本书里面,非常清楚地写着,刘亦婷对于祖国贫困落后痛心不已,表示愿意将自己一生奉献给祖国的建设。包括在刘亦婷写给哈佛的陈述中,明确写着自己关心祖国的穷人,希望学成后回国可以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而这,最后证明这是一场表演,为了自己的哈佛申请,狠狠地消费了自己的爱国情怀。然后嫁给了美国的心理医生,留在了美国。而当年那个叛逆的少年韩寒,则成为了真正维护祖国利益的人。
刘亦婷在美国
当再次捧起这本书的时候才明白,这样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是一场智商税,父母的模仿,最终伤害的是自家的孩子。在刘亦婷的成功模式中,为了自己的利益,连爱国都可以变成消费品,这样所谓的成功,真的是她想要的吗?这样的成功,是值得众多父母效仿的吗?
刘亦婷的美国婚礼
火遍全国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现在怎么样了?
2000年8月,《哈佛女孩刘亦婷》(以下简称《哈佛女孩》,作者是刘亦婷的母亲、继父)横空出世,创下近200万册的销售纪录。
眨眼十七年过去,曾被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奉为教育宝典的书,与被看成是家庭早期素质教育成功典型的刘亦婷,一起淡出我们的视野。
一个时代过去了,可她开启的留学潮却一浪高过一浪。
而如今,她又重回大家的视野了。
1999年,哈佛以全额奖学金特招录取18岁的女孩刘亦婷,这一消息轰动中国。媒体开通的四部热线一下午就接到近千个“取经”电话,读者来信也从全国各地飞来。
2000年,《哈佛女孩刘亦婷》面市,轰动家长与老师。
这过去的17年里,有无数家长和学生受刘亦婷的故事所鼓舞和启发,踏上留学的道路。
这过去的17年里,刘亦婷一直淡出人们的视野。
她这些年过得怎么样? 她现在又在做什么?这是很多人在问的问题。
17年后的2017年,10月,在美国波士顿,由燎原举办的中美投资峰会上,刘亦婷以投资人身份参加了峰会。
在峰会的VIP休息室,日报记者有幸见到了刘亦婷本人。
过去十几年间,坊间流传的关于她的传说有很多,但是都不太能经起考证。 这也是由于刘亦婷过去十几年里一直坚持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外界得知她近况的人少之又少。
今年她以投资机构合伙人的身份公开出现在投资峰会的现场,也引发了波士顿地区留学生们的广泛关注,现场座无虚席。
我们尊重了她本人的意愿,没有问她更多的问题。
但是对于刘亦婷这位现象级人物对中国过去十几年来学生和家长和留学行业带来的改变和影响,却值得好好讲述一番。
“互联网/码农/历史爱好者/德粉/右翼”,这是张运(知乎ID:“张运”)对自己的介绍。
2000年,刘亦婷风刮起来,而他是市重点初中的重点班学生。“语文老师及班里的好学生简直对她奉为神明。每天上语文课之前都要来口热乎的鸡汤。”而他唯一有印象的就是捏冰锻炼意志力。
书中摘选了一篇日记:妈妈让年幼的女儿捏着一个冰块,坚持数分钟,直到感觉“小针在手心上跳舞”。于是,张运也把自家冰箱里的冰凿下来,握在手里给亲爱的妈妈展示。
“记得哈佛女孩捏冰的记录是20分钟,我非常轻松地突破了30分钟,以为自己也可以考上哈佛”。结果,母亲对他有上哈佛的潜力嗤之以鼻,说少整没用的,考进班级前十就买电脑。
经过两年努力,终于在初二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收获第一台个人PC,“从此哈佛法学院少了一位优秀律师,中国多了一个二流码农”。
1999年,大洋彼岸,高燕定(今燕定美中教育创始人)在美国一所大学任职研究员。
此时,距离他留学美国,已过去13年;女儿高倩刚接到哈佛的offer,四个月后要跟刘亦婷同时入学。
喜欢孩子的高老师心有戚戚,这时一位远在深圳的家长在BBS发帖求助,于是,高燕定家里有了第一个寄宿留学生。
年底,寄宿生的家长说朋友的孩子也想出去。
当时,美国名校力求多元化,想吸收中国内地学生;而内地高中生大多自费去英联邦国家,只有七八千人申请美国,更少人能拿奖学金读名校。
于是,曾指导多位中国学生入读美国名校的高燕定飞往深圳启蒙:留美申请是怎么回事,上大学有什么要求……
回美国时,六个家庭把高中生托付给他。
2000年,《哈佛女孩》火爆中国:校内成绩优秀,标准化考试中托福750分,SAT没有,通读全书,除了访美、当过班干,她从早到晚呆在学校学习(能展现leadership、组织才能、社会责任的活动并不多),这样可以进哈佛!
寄宿生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考SAT?做课外活动?人家刘亦婷都不用。
可是,高燕定提醒他们:“她很优秀也有机缘巧合,如果copy她的经历,别说哈佛,你进不了TOP30。”
于是,结合女儿的培养过程,以及指导其他学生的申请经验,他规划学生考SAT;制定每个学期有几个星期做啥活动,并填满留学申请表格……2000年,一个男生考进哈佛。
四年后,新东方第一次开SAT课程,高燕定招了30个美国华人学生回国上课,SAT、GRE 、TOEFL遍地开花。
2000年,四川江流,肖思敏读小学五年级。
她生日那天得到一本书,在扉页上母亲写着:“妈妈相信你也这么优秀”。当时,她一个月才两百块工资,这书足足花了20大洋。
这位老乡光辉万丈,可是没打动肖思敏:托福是考试,考试的话肯定分数越高越好;美国是地球仪上的一小块,距离四川居然那么远。她羡慕刘亦婷有这些条件,可刘亦婷厉害不厉害?或许比班上跳芭蕾的女孩厉害。
有哈佛梦指引,母亲托关系送礼把闺女塞进刘亦婷读过的高中。那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难进得很。
思敏的班主任不是李晋蓉。有人说,哈佛女孩走红,她“升了官”;刘亦婷给父母带来光彩,给学校、老师带来荣誉跟实际回报。
尝到甜头的所有人都急功近利,要制造哈佛女孩。
对思敏来说,刘亦婷“申请好多所国外大学又备战高考,每天下晚自习打的回家,夜里写申请,早上五六点打的回学校学9个多小时……”原来是高中生的日常打开方式,没想得那么难熬。
而“刘亦婷”也是任课老师、教导主任念叨的老梗,甚至具体到她同一年几月份在干什么,时间规划表几乎照抄,不遵守就要被警告“你跟她差远了”;思敏同样被要求好好学英语、考托福。
当时,刘亦婷早已在美国,可江湖都是她的传说。
毕业后,刘亦婷在母校设'刘亦婷课外活动奖' ,激励表现突出的校友;一位很少做活动的同学拿到了。
渐渐地,思敏相信,从小开始的记忆和背诵能培养出“哈佛女孩”,但学校为了复制成功,挤压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很可怕。
况且,教出哈佛女孩的就是素质教育?进哈佛就等于优秀?孩子一定要符合老师、父母的期望?
她后来转了学。
2003年,北京一处军委大院的孩子三石要留学。
当时他浪得飞起:小爷呆得舒舒服服,出国干啥?身边的狐朋也诧异:国外还能有什么好玩的?
说起来,是刘卫华用书点了一把火,三石妈妈一拍脑袋:刘亦婷托福考750,我孩子肯定不会差;她能去哈佛,我儿子也能去哈佛。
于是,玩笑一样,只会说“hello、thank you、how are you”的三石,光身登陆美利坚,投靠中部农村的阿姨读高中。
而同一年,“照亮”他前路的刘亦婷,6月从应用数学与经济专业毕业,根据“先就业,再深造”的计划,10 月应聘到波士顿咨询集团工作,同时准备读研究生。
这边过了语言关,尝到滋味的三石不嚷着要回去,反而更适应美式教育体系,本科读亚利桑那州立。
留美十多年,他没见过刘亦婷。
那个说“不准备到美国上大学;计划搞经济工作,希望将来有能力帮祖国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得起学”的姑娘,听说嫁了美国白人,在基金做过副总裁,没考上哈佛商学院,如今是某资本的合伙人和CEO。
圈里有人跟她打过交道:经常参加中国大学的校友会,和老美social、融入,是事业上升期知性优雅的女强人形象;也有人嫌她对国人冷漠,对老美太火热。
今年,三石回国任职一家跨国公司(中华区)的业务总裁。
2004年,有人出书说刘亦婷是被父母包装成天才的普通女孩,全家联手准备台词应对面试,靠“关系”并利用招生中的漏洞进入哈佛,双方闹起来。可这场口水战丝毫不影响《哈佛女孩》热销。
2006年,这书已加印70次。同年,美国留学签证政策放开,留美掀起小高潮;中关村的留学咨询公司外头排长队;这时,火辣辣的湘妹子骨朵出了国。
契机是,她那大学梦碎的亲爹买了这本书。
她家跟刘亦婷情况相似——父母离婚;不同的是:刘妈妈跟继父为刘亦婷创造好的成长环境,而事业单位出身的骨朵爸爸为女儿压根没再婚。
这个爹对闺女只会宠爱,可不如他意就又打又骂,更是生搬刘卫华养女实录: 0-6岁开发心智、小学塑造灵魂+训练技能、逆反期调整教育方法、中学保持航向…...
更模仿刘亦婷拿扑克练口算,他兴致勃勃,骨朵早算出来偏要装不容易;读到“文具不该过于五颜六色,分散注意力 ”,就把米老鼠文具全扔了 ,全套《还珠格格》送人;成绩稍有下滑,就让她反省,不许吃饭不许玩,不许开空调、看电视——当狗一样养,信她也能取得世俗的小成功。
苦大仇深的骨朵跟爹吵翻天,赌气考托福,高中去美国,至今只回来三次。
今年过年,爹说起刘亦婷,骨朵气狠狠地答:把刘与受美国教育的华裔家庭或者是中国的优越条件家庭的人比较,她也不算出彩。
而骨朵暗暗期待过,刘亦婷哪怕有一次精神与物质上的崩溃性失败,让亲爹打脸。可几乎一次也没有——刘亦婷有正常的哈佛学生可以取得的成就,并突破阶层,她妈妈的作品经得住考验。
而为了锻炼领导能力,骨朵曾参与学校研讨会的筹备工作:起草会议文件、制定计划、安排场地、邀请嘉宾、落实赞助等,跟大学时的刘亦婷没啥不同。
不知不觉,她走了刘亦婷走过的路。
Jonna Zhou如今是私募投资从业者。
她生长在五六线城市,可能是父母老师期望不太高,入学又太早,没什么努力的动力。小升初时,没过普通学校录取分数线;初一时,英文三十几分也不以为意。
一天,在盗版摊上看到《哈佛女孩》,哈佛对她来说,是高不可攀的词,但她鬼使神差买下了。
刘亦婷在文书里说“希望为改变中国的贫困现状而努力终身”,让她突然有了动力,希望尽可能帮助别人、贡献社会。
而学习方法、生活上有烦恼时,她向刘亦婷的父母邮件求教;他们不但每封都回复,还给出具体建议,比如:别因为学习而耽误睡眠,“有好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Jonna感慨:“对十岁出头的少年,刘亦婷父母展示了极大的善意和耐心”。
于是,书里的思维方式、刘亦婷的“高尚目标”、她父母的回信,以榜样的力量鼓励着中学时期的Jonna,她慢慢进步到全校前几名,后来去Westminster College做交换生。
高考填志愿,在一无所知的专业间摇摆不定的她,最后选了经济学:学这个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吧!
如今,Jonna不理解为什么大家嘲讽刘亦婷当时许下的诺言:“人生路很长,实践不在于一时一事;如果在成长时,对当时的想法做了修正,就该被嘲笑吗?”
她自己看到十八线城市的贫困无力,也曾发誓回报家乡和母校,“目前也没有实现,但我没放弃啊。”
猫耳当妈已有三年。她来自荆州,87年生人。
刘卫华的《哈佛女孩》与韩寒的《三重门》狭路相逢时,她正困在青春期剪不断理还乱的亲子、师生与同学关系。
一天,从《兰亭集序》里抬起头,班里在传一本书,作者是刚上高一的叫韩寒的男生,脸好看,书好读,故事是远在上海的高中生活,她看见了自由。
可班主任却嗤之以鼻:这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反对现在教育制度的小混混”,看他的书要学坏了。
当时“网红”,除了韩寒有刘亦婷:一个高中辍学玩赛车,一个考入世界第一牛校哈佛,简直是应试教育下的两个极端,俩人经常被社会各界比较。
班主任还批发了《哈佛女孩》发给每位同学。
在望子成龙近乎疯狂的时代,刘亦婷成了偶像;在这所封闭的军事化管理的学校,一本“教育宝典”被班主任吸收成最枯燥、刻板的养成计划:每堂课要念几段,其中“名句”必须抄写,写作文时当作例证材料:去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刘亦婷当初怎样怎样,写法类比“少年赖宁……”
大家喝鸡汤如砒霜,她的一个同学课上偷看《三重门》被抓,书当场被撕了。
千禧年过去了,她丝毫不怀念它。
17年后,韩寒成了知名作家,新锐导演与国内顶级赛车手;而刘亦婷留在美国消息不多。
人们又讨论:进了名校才是人才?
而对猫耳来说,爱过《三重门》的她,如今感动于韩寒的《后会无期》;她也用《哈佛女孩》教育孩子,毕竟,育儿的例子与思维可以选择性吸收。
写在最后
17年后,《哈佛女孩刘亦婷》渐渐从中国人的书架上消失了。
如今,藤校留学生不再罕见,对撕不下“哈佛”标签的刘亦婷来说,一段学历不算人生的起点,更不是终点。
刘亦婷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时代独特性。我们不能以今天的各种标准去评判17年前的故事。
我们既不要太看重刘亦婷的成功,也不要太轻视她自身的优秀。
要知道即便是17年后的今天,每年哈佛本科在中国大陆只会录取6-7名学生,录取率极低,竞争十分激烈。而哈佛这类常青藤名校的录取规则及决策机制本身就很复杂,所以也不能用“不过是钻了招生制度漏洞”这种结论来总结她。
至于刘亦婷的故事给中国学生和家长们带来的正面作用,则有目共睹。
她母亲用详尽的纪实把培养她和申请哈佛时候的故事呈现给当时对海外名校还一无所知的中国家长和学生们。这一本指南型书籍给予了他们很多指导和启迪。从而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留学潮。
时至今日,中国留学生的总数已经超过百万。他们中的极少数人也实现了刘亦婷当年的成就,如愿进入哈佛大学。 而更多人也在国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院校就读。
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一代代中国青年留学生们走着前人开拓出的道路,也活出了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2、云南白药祸不单行:牙膏添加西药止血成分 紧跟着被索赔350万
3、摄影师陈庆港:中国西部农民是如何生存的!
4、射书大师邵岩发疯玩“渔网书法”自比王羲之!对比真书法哪个多美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若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防失联,关注备用号
为什么日本人更会生活?这条37°恒温保暖裤说明一切